我們所說的日本鐵壺,日本稱為鐵瓶或急須。在江戶時代天明期(1780年代)的古文書中有記載鐵瓶(鐵壺)此名稱,由此可推知鐵壺在庶民間開始普及是在此時期,而從幕府到明治時期,民間鐵壺的使用更加普遍。鐵壺在起初的日本茶道中稱之為鐵釜,鐵釜是沒有提梁和壺嘴的,煮沸的水要用小竹勺舀出來,就像我們今天從湯盆里往外舀湯。由于這樣用起來很不方便,后來就有聰明人把鐵釜的一面造出了一個向外倒水的壺嘴,俗稱為“流”,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個能將釜提起來的提梁,這樣再用這種鐵器皿煮水、倒水、清理釜底就大大便利了,這樣的鐵容器就是鐵瓶,也就是現在的鐵壺。
日本鐵壺以生鐵為原料,采用鑄造工藝制成,由于整個過程都需手工完成,制造出來的壺具有外形的唯一性,絕對不會出現兩個一模一樣的。時至今日,日本鐵壺的制作大師幾乎都已不在人世了,日本鐵壺的制作高峰也已隨著二戰而中斷(因戰爭對鋼鐵的需要,日本將整體鐵壺作坊幾乎全部關閉)。如今,除了日本南部鐵壺仍有創作和生產,一直備受關注的京都鐵器,在昭和年間已銷聲匿跡。
現代的日本鐵壺,其實和傳統手工半手工的二戰前鐵壺相比,已有很大不同,其精美程度和藝術成就也遠遠無法與當時相比(大部分已經是工業壺和旅游紀念鐵壺)。因此,收藏日本鐵壺,當以二戰前高峰期的精品鐵壺為重點。而一把日本老壺,可被視為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。據目前統計,日本老鐵壺的生產總量在30萬只左右,歷經年代洗禮,不少已經損壞,如今保存下來的數量只有不到當初的一半。
近些年,日本鐵壺在傳承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京都鐵瓶、南部鐵器和山形鑄物三大特色產區。京都鐵瓶在造型及裝飾上格外考究,金銀鑲嵌工藝被大量使用到壺身、提梁、壺嘴或摘鈕的裝飾上,使鐵壺顯得高雅大氣和富貴華麗。除了鑲嵌特征之外,京都鐵瓶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壺底“鳴金”和青銅壺蓋(唐朝時傳到日本的銅合金,也稱唐銅)。
南部鐵器雖沒有京都鐵瓶般豐富的圖案,但樸實素雅,唯美絕倫至極。南部鐵壺的獨特之處還在于特有的內壁高溫氧化防銹技術。一般的鐵壺在鑄造成型后,會通過內壁植物涂層進行防銹,而南部鐵壺是通過再次使用800~1000度的炭火燒制鐵瓶內部,使之形成一層可以防止生銹的氧化膜。經此工藝處理后,鐵壺內壁呈現碳灰色。此外,南部鐵壺的壺蓋多為生鐵,且摘鈕是固定在壺蓋上的,不能靈活轉動。這成為南部鐵器的另一特征。
山形鑄物歷史悠久,其高超的“薄肉鑄物技術”已經傳承900余年。應此法制造的鐵壺壺壁很薄,這成為山形地區鐵壺的一大特點和亮點。另外,受到京都鐵瓶的影響,一些貴金屬材料也有所應用,表現為壺嘴包銀工藝、摘鈕使用純銀制作等,使之更高雅美觀,高貴而不張揚。
平安松壽堂 道安型砂鑄鐵壺
點擊詢價清光堂 唐獅子牡丹紋鐵壺
點擊詢價鈴木盛久 南部型駒地紋鐵壺
點擊詢價御釜屋 古錢砂鐵平蜘蛛型鐵壺
點擊詢價御釜屋 古錢砂鐵塩(鹽)屋型鐵瓶
點擊詢價喜泉堂 流水蟹鐵壺
點擊詢價承合銀器 純銀 翔鶴騰云銀壺
點擊詢價高陵金壽堂 復刻藏六鳳凰口雙龍文鐵壺
點擊詢價高陵金壽堂 復刻龍文堂秋月葦雁鐵壺
點擊詢價菊池真吾 古式瓶砂鑄鐵壺(黑色)
點擊詢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