鎮紙,是指寫字作畫時用來壓紙的物件,現今常見的多為長方條形,因故也稱作鎮尺、壓尺。鎮紙在書房存在的歷史十分悠久,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,其形狀奇巧,工藝精湛,堪稱文房“第五寶”。鎮紙的前身是鎮石,之后出現了席鎮,席鎮是用于壓帷帳或席角。以前古人席地而坐,即坐在鋪在地面的草席之上,草席四角壓以席鎮。當紙張出現后,鎮紙便出現了。
鎮紙進入書房的最早可見于文字記錄是在南北朝時期,《南史·垣榮祖傳》有載:“帝嘗以書案下安鼻為楯,以鐵為書鎮如意,甚壯大,以備不虞,欲以代杖”。由此可見,鎮紙至今已逾一千五百多年。唐代杜光庭《錄異記·異石》:“會稽進士李眺,偶拾得小石,青黑平正,溫滑可玩,用為書鎮”。宋張镃詩:“三山放翁寶贈我,鎮紙恰稱金犀?!?。這說明唐宋時期鎮紙已經十分普遍。
明代鎮紙,其形多為尺狀,上有獸鈕,與文獻記載相符,如銅神馬鎮紙,長方尺形底座,上有駿馬一匹,馬頭雕工細膩寫實,馬尾寫意粗獷。清代鎮紙在沿襲明代風格的同時有所創新,特別是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,裝飾味道十分濃郁的鎮紙開始出現,可謂集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器。如銅鎏金琺瑯鎮紙,為清代中期制品,銅胎鎏金,然后用琺瑯直接涂畫在金屬胎上,紋飾細膩真實,頗似瓷器中的粉彩,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,為文房珍玩中的精細之作。
明清之后,更多的書畫名家喜歡使用鎮紙,這種需求促進了文房用具的制作和使用,鎮紙制作的材料及造型有了新的變化,材料上以名貴硬木質的居多。鎮紙也以長條形為主,更是以成對的形式為主,既實用,又有藝術欣賞性,特別是擺設很講究的書房里,鎮紙在體現主人愛好、情趣等方面,有畫龍點睛之妙?,F代人把鎮紙、壓尺合稱為鎮紙,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,所以紙鎮、文鎮、鎮尺、書鎮等現在都統一叫鎮紙。
北宋官窯 膽式瓶 B款
點擊詢價菊地政光 丸山水地紋金銀鑲嵌鐵壺
點擊詢價云色堂 八角茶磨花草鐵壺
點擊詢價合川銀器 純銀 錘目樹皮紋銀壺
點擊詢價慶松堂 小帝王爐
點擊詢價北宋官窯 葫蘆瓶 18cm
點擊詢價虎山工房 富士形馬砂鑄鐵壺
點擊詢價高文堂 桶型竹紋老鐵壺
點擊詢價雄獅 銅制擺件
點擊詢價早川器物 銅鍍銀漣波紋茶具2件套(茶葉罐,提梁急須)
點擊詢價